本頁面需要瀏覽器支持(啟用)JavaScript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目前位置

英國心理衛生政策改革,著重於兒童及青年

英國心理衛生政策改革,著重於兒童及青年

提供日期:106年1月18日

國家:英國

提供單位: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

根據英國王子信託基金會(The Prince’s Trust)2016 年 11 月 的問卷調查,政治動盪、失業危機、還有缺乏自信心已使年輕世代對未來感到焦慮及恐慌,超過半數的 16 至 25 歲受訪對象表示政治事件使他們對未來感到恐懼,且比一年前多上百分之四十一的焦慮感。同時,而年輕世代的自信心則是在問卷調查開始起的八年間處於最低迷的狀況。鑒於此調查,王子信託基金會近來將開始研擬相關策略,將心理輔導項目納入就業及個人發展計畫中,預期每年將幫助 60,000 名年輕人。同時,在 1 月 9 日英國首相 Theresa May 對慈善委員會的 年度演講中,Theresa May 首相公布一系列綜合型的措施以改變學校、 職場及社群間的心理輔導與支持,並且提到只有在每一機構意識到心理輔導可扮演的重要角色,心理健康發展才能與生理健康同等的被重視。

在英國,心理疾病長久以來被隱性的不公平對待,以無法苟同的方式遭受汙名化,相較於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經常被視為較不重要的議題而被忽略。然而如果不加以重視心理健康的議題,其後果將使生命受到威脅、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並使社會的分化問題加劇。 Theresa May 首相認為改變此不平等的現況直接觸及到「人性」 、「英國是怎樣的國家」 、「英國人普世的價值觀」以及「我們採取的態度與決心以團結並扶持彼此」等核心,因此她希望運用政府的權力改變整個社會在生命每一階段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的方式,不僅僅是在醫院,也在教室、職場環境以及社區。首先,她認為政府應確保兒童及年輕人得到所需及應得的支持與幫助,因為研究顯示心理疾病往往起自童年,當忽視、不去治療它,生命將逐漸枯萎,而疾病也變得根深蒂固。 因此,為了改變人們對心理疾病的看法,努力嘗試去增進心理健康應被視為是很自然而正向的,就如同努力去促進身體健康一樣。Theresa May 首相宣布其增進心理健康的相關措施如下:

一、在中學提供「心理健康急救訓練」課程,教導如何去辨認心理疾病徵兆,並幫助可能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

二、嘗試強化學校與國家健保專家們的連結,包含回顧並檢討全國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諮商情況。

三、在 2021年以前達成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孩童於當地接受治療的目標(無須移送其他地區之機構)。

四、提供雇主以及組織額外的訓練,以幫助因心理不適而需離開工作休憩之職員。

五、因醫院看診對病人來說不一定是恰當的治療方法,故不投注過多資源於掛普通科(GP)以及急診(A&E)之病人,取而代之以一千五百萬鎊的經費,致力於社區醫療服務之發展,例如:當地診所及危機咖啡廳(crisis café,見註解)。

六、重新分配六千七百七十萬鎊(大部分源自於國家健保數位化資金),於網路醫療服務,例如:在面對面看診前,提供簡單的心理症狀的檢查。

七、重新審視現有不合理之健康–債務表(health debt form)制度以助去汙名化:在此制度下,病人需向醫生繳交三百英鎊開立文件,以對債主證明病人/欠債人患有心理疾病。

儘管教育界的領導者支持將心理健康議題的重心擺在年輕人身上,他們對此政策也有一些顧慮,例如,學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管道以獲得當地專業的國家健保照護,此國家政策必須要以充足的資金來支持以解決此問題。儘管英首相聲稱這些政策已取得政府支持與同意,但卻沒有為這些政策設置獨立的資金項目。此外,漸增的心理疾病治療需求、日趨複雜的政策以及緊縮的預算恰正阻礙最需要心理輔導的孩童獲得幫助。即便如此,Theresa May 首相強調公權力在終結社會不平等上,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達共享社會(shared society),與前任英國首相 David Cameron 依靠志工機構而非政府介入的大社會(Big society)政策大相逕庭,且公權力介入往往比只靠民間機構解決來得更為有效。再者,儘管拼湊各方資金,但與兩年前相比已增加十億鎊,政策顯而易見正往正確方向前行。  註:危機咖啡廳(crisis café)為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s),提供無家可歸的遊民 以及有案例的人食物與咖啡,更重要的是也提供醫院工作或從事餐飲業所需之 訓練,以助重返職場。

資料來源:2017年1月18日

英國心理衛生政策改革,著重於兒童及青年 | 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