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面需要瀏覽器支持(啟用)JavaScript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目前位置

校園欺凌與人權教育

校園欺凌與人權教育

駐大陸委員會香港辦事處派駐人員

                                                         

       最近,讓全城關注的新聞就是屯門龍門路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小學懷疑發生校園欺凌事件,一位小學生被同學用擦子膠塞進耳內,要入院接受治療。這宗新聞引起很大的迴響,有人歸咎學校,也有人提出校園欺凌根本就異常普遍及不被察覺,會被傳媒注意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其實在二○一五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 E C D) 向參與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 P I S A ) 的各地中學生進行了一項關於學生福祉的調查,並在二○一七年四月發表了報告。結果顯示, 七十二個地區當中,平均有18.7%學生表示曾經在一個月內受到各種形式的校園欺凌,約4%學生曾受到攻擊或推撞。而香港在這兩項數字分別為32.3%和9.5%,是該調查比率最高的地區。而四月時,這份報告出版後,香港只有幾個媒體有報導,似乎沒有引起公眾廣泛關注。

       到最近小學發生嚴重校園欺凌事件,這個調查才真正引起關注,而綜觀眾人的討論,都提出校園欺凌是結構性的問題,也普遍存在校園中,並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大家都有提出增加教師及輔導人手,去盡快處理校園欺凌事件,讓欺凌事件不會持續升級。

       這些建議對解決校園欺凌是有一定抒解,但如果我們都同意校園欺凌是結構性的問題,措施力道還不足夠,亦有人提出學生面對太著重競爭的教育制度,汰弱留強是常態,一些能力較弱的學生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筆者也同意太著重競爭的教育制度容易衍生校園欺凌,加上香港教育除了學業外,並不著重德育培訓。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就著如何讓校園變得更友善提出了出路,就是建立人權友善校園。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訂明教育旨在培養學童尊重人權和自由。學生透過人權教育,可以學習人權知識、技能和價值觀, 並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捍衛人權,從而建立更和平公義的社會。他們提出人權友善校園並非新鮮事。意大利、巴拉圭、愛爾蘭、加納、英國、蒙古及以色列等學校早已有開展推動人權友善校園。

       以愛爾蘭為例,學校需制定反網絡欺凌政策, 學校會透過不同方式推動全校探討人權議題及行動。除了每年的學生會選舉,學生、教師及職員會共同探討解決學校以至社區問題的方法。譬如學生發現當地網絡欺凌問題嚴重,於是與教職員合作, 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探討網上欺凌的話劇工作坊以及邀請專家共同制定反欺凌政策,藉此提高全校反對網絡欺凌的意識,締造沒有欺凌的校園。

       參考愛爾蘭例子, 實在值得香港學校嘗試推行,嘗試建立人權友善校園,建立過程,也需要學校所有持份者總動員參與,因體現平等、不歧視和尊重的原則,是需透過實踐學習。

撰稿人: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資料來源:2017年12月3日

校園欺凌與人權教育 | 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