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事件之後,大學能如何維護公共心理健康?(下)
自殺事件之後,大學能如何維護公共心理健康?(下)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
威金斯女士指出,事後防範在1990年代的小學及中學槍擊案件後逐漸受到關注。2000年起,在自殺預防方面,專家逐漸將重心從個人諮商轉往全面的公共心理健康策略。而事後防範就是這種策略的部分內涵,其餘8大主題包括治療與辨識出心事重重的學生。帕維拉先生表示,連續自殺的現象原本只是口耳相傳的共識,科學證明確有此事且某種程度上可以預防後,事後防範這個概念獲得理論支持。麥德琳.古德(Madelyn S. Gould)與艾莉森.賴克(Alison M. Lake)於2013年發表的總結研究溯及1970年代,獲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刊登。該研究指出:「自殺傳染效應確實存在,精神病理學、生物弱點、家族特徵、充滿壓力的生命事件皆會影響自殺風險。」
帕維拉先生指出,由於2000年後出生的學生憂鬱比例較高,謹慎看待自殺風險與趨勢有其必要。他提出一份美國大學健康協會(National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的數據佐證,其中顯示在過去一年內至少一次感到「極為憂慮以致於無法正常生活」的學生比例從2013年的32.6%提高到2017年的40.2%,同期的自殺念頭由8.1%上升至11.5%,自殺企圖由1.3%上升至1.7%。
專家表示事後防範的效果難以估算。歸根究柢,這是一種某些事可能發生卻沒有發生的感覺,而且有眾多因素互相作用。事後防範是全面公共心理健康心態的一部分,這樣的制度有助於大學對校園中的情緒、波動及弱點保持警戒。
除了公告方式外,這些公共心理健康措施還有更明顯、實質的影響。有案例顯示同樣手法的自殺案件之間就算沒有因果關係,也有強烈的相關性。比方說,2003至2004年間,紐約大學經歷6起連續自殺案件,所有自殺學生都是跳樓身亡,(其中5起為自殺,第6起被判定為意外事件。)而康乃爾大學在2009至2010年間也有數位學生跳橋自殺,因此時任校長大衛.斯柯頓(David J. Skorton)在校刊中刊登了全版廣告,寫著:「身心健康是一切成功的基礎,如果你在康乃爾大學學到任何事物,我們希望學會求助是其中一項。」
跳樓/橋的自殺案件獲得不成比例的關注,現場怵目驚心,新聞也大篇幅報導。但這也讓有關當局瞭解到,某些地點對於已有自殘傾向的學生有引誘作用,而學校必須限制學生接近這些地方。伊爾斯表示,很多人可能以為有意自殺的人總是會想到辦法,不過其實這只是個迷思。在心情黑暗的時刻如果剛好有機會或相對容易的方法出現,那就會提高自殺率。
康乃爾大學架設柵欄、護網、雨篷、遮蔽物來阻擋垂直的視線,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等地也在室內停車場採取類似措施。比起搭設柵欄,另一項較不明顯的措施是限制武器與化學藥物的取用。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副學務長暨諮商及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克里斯.布朗森(Chris Brownson)指出,槍枝一直是美國最常見的自殺手法。
要有效改變學校的設施或文化需要數據資料。不過美聯社最近一項調查顯示,美國百大公立大學中只有46所記錄校園中的自殺案件。帕維拉先生表示,如果缺乏相關資料,校方可能忽視重要的模式,例如克萊門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就是透過分析資料才發現轉學生的自殺率有升高的現象。
克萊門森大學的副學務長阿梅達.傑克斯(Almeda R. Jacks)表示,學校掌握這樣的資訊之後,已請負責自殺防治的教職員參與轉學生校務會議;學校也預計在轉學生抵達校園宿舍時向他們提供自殺防治讀物,並在轉學生的新生導覽課程中加入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的教材。
追蹤自殺數據並不容易。校園中有各個部門--學務處、教務處、諮商中心、校警室等等,可能都存有資訊,並未集中管理,這可能會導致數據低估或高估。《健康保險可攜與責任法》(HIPAA)等隱私規範也可能造成阻礙。有些死亡案件是在校園外或假期間發生,有些可能記錄成意外事件、服藥過量或中毒,因此並未清楚顯示自殺意圖。
不過德州大學的布朗森先生指出,不盡力追蹤這份資訊的學校絕對是自找麻煩,因為他們可能錯失能拯救性命的跡象。
撰稿人/譯稿人:Sam Hoisington and Alexander C. Kafka /林怡婷
資料來源: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8.1.14). “After a Suicide, What Colleges Can Do to Protect the Public Health” Retrie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