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面需要瀏覽器支持(啟用)JavaScript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目前位置

每六個德國孩童或青少年中 就有一人服用抗憂鬱藥品

每六個德國孩童或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服用抗憂鬱藥品

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

  中小學生們已經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德國DAK健保公司因此針對醫生們對年稚的病患們作出診斷結果進行研究調查,結果表示將近 2%的學童和青少年們被醫生們診斷為患有憂鬱症。

DAK健保公司檢驗 2017年的付款資料

  DAK健保公司為了出版今年最新兒童與青少年統計報告,針對37萬名介於 10到 17歲之間的兒童與青少年於 2017年的資料作出評估。其結果顯示,醫生們將受調族群中的1.9%學生們診斷為中度憂鬱發作, 2.2%則患有焦慮症。   如果針對德國所有的兒童與青少年推算起來,即相當於DAK健保公司所指出此年齡層學生人數:患憂鬱症者 13萬 1千人,而 13萬6千人 則患有焦慮症。對此,某些專家針對上述估計方式不盡同意,因為各個健康保險公司的投保人的結構不一。   DAK表示,一共有 6%介於 0到 17歲的兒童與青少年們在德國受保。 DAK認為自己的研究報告在年齡與性別的分配上具有代表性。   根據此健保公司的數據表示,女生比男生更常因為憂鬱問題去看醫生。幾乎每六個年輕病人( 17%)在 2017年根據醫生的安排服用抗抑鬱劑,而 8%的兒童與青少年因為治療憂鬱症而住院,平均住院時間超過一個月( 39天)。

健保公司要求針對「禁忌話題:孩童憂鬱症(Tabuthema Depressionen bei Kindern)」主題進行辯論

  「在報導中我們只看到冰山一角」,德國孩童與青少年醫師職業公會( Berufsverbands der Kinder- und Jugendärzte)主席 Thomas Fischbach表示:「我們認為一定還有很多被發現的隱藏性數字。」他認為勢必有很多苦於憂鬱的孩子,在等待很久後才尋求就醫途徑。   DAK健保公司認為在醫院和診所門診之間存在很大的鴻溝:大約有 1/4的年輕病患稍後都會重新再回到醫院去, DAK董事會主席Andreas Storm因此強調:「我們必需針對憂鬱因此強調:「我們必需針對憂鬱症這個禁忌話題與孩子症這個禁忌話題與孩子們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因為長時間進住青少年精神病院所留下的烙們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因為長時間進住青少年精神病院所留下的烙印,對於孩子而言是個額外的沉岢。印,對於孩子而言是個額外的沉岢。

精神病院認同健保公司所估計的人數

  確定的是,憂鬱症不只是成人可能獲得的病症。德國憂鬱症協助基金會( Stiftung Deutsche Depressionshilfe)主席 Ulrich Hegerl表示:「我們估計,每個班級大約有 2個孩子受此病症之苦。」這位精神醫師認為 DAK健保公司對於年輕病患的人數推測很接近實情。在德國做過的許多研究報告顯示,年紀介於 18與 79歲的成年人中約有 8%的人在一年當中曾遭受長期性憂鬱症的困擾,人數總計將近 5百萬人口。   Hegerl先生表示,憂鬱症的成因可能受到基因或是例如傷痛與虐待經驗的影響。今天,專業人士們咸認為德國地區的憂鬱症傾向沒有加劇的趨勢,反之累積了更多診斷結果,因為近期醫生們對於憂鬱症患者的辨識有了進步,而且也有更多患者在病發初期就願意尋求外來的協助。

重度憂鬱患者傾向強烈地退縮

  憂鬱的最初象徵通常是沮喪感、悲傷,以及對任何事情的漠不關心。注意力無法集中常會導致效率降低,重度憂鬱常令患者退卻;兒童與青少年則是常常無法繼續上學。而憂鬱症發生的 時間長度、強度與症狀很可能因人而異爾差別很大。如果不加以治療,很可能導致重度憂鬱症,嚴重時還會引發自殺的念頭。   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要判斷是否青少年處於「正常的青春期」或是患有憂鬱症,十分困難。 Ulrich Hegerl則表示:專業人士可以辨認出他們內心的茫然失落。根據德國憂鬱症協助基金會的資訊,學前教育階段的孩子約有 1%患有憂鬱症在,而小學生則有 2%。

疾病提高憂鬱症的機率

  而青少年患憂鬱症的趨勢有升高的趨勢:在12和 17歲之間的青少年據說有3%至至10%患病。根據患病。根據Ulrich Hegerl的資訊,如果對於憂對於憂鬱性疾病不進行醫療,甚至很可能面臨學業或職業教育無法順利完成鬱性疾病不進行醫療,甚至很可能面臨學業或職業教育無法順利完成的危機。   健保公司的數據透露了與其他研究報告結果相近的相互關係:根據報導,若兒童或青少年的父母親們患有心理或其他慢性疾病,那麼他們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將會提高。此外,若其自己患有長期疾病,如肥胖症、氣喘、糖尿病與各式疼痛等,根據上述報告都可能提高年輕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撰稿人/譯稿人:黃亦君

每六個德國孩童或青少年中 就有一人服用抗憂鬱藥品 | 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