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面需要瀏覽器支持(啟用)JavaScript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目前位置

美研究:教師抗壓訓練可助改善教學成效

美研究:教師抗壓訓練可助改善教學成效

提供日期:105年5月

國家:美國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美教育週報(Education Week)2016年5月2日報導,正念(mindfulness)與舒壓技巧(emotional skills instruction)訓練有助教師提升社會與情緒性健康,並能進而改善教學氛圍和學生課堂參與意願 (McNeil,2016)。

本項教師抗壓訓練可助改善教學成效之論點,乃根據維吉尼雅大學柯里教育學院(University of Virginia's Curry School of Education)的「增進教育心理意識與彈性(Cultivating Awareness and Resilience in Education,CARE)」教師培訓實驗(Jennings et al.,2013)證實之。CARE研究於2012至2014年間針對36所紐約公立小學224位老師,隨機分配實驗控制組,於三周內密集進行五堂正念訓練課程及後續電話指導,內容包含教導老師們情緒舒緩技巧(emotional skills instruction)、正念(mindfulness)及關懷傾聽學生練習(caring & listening practices),課結束後追蹤教師如何自評教學成效、負向認知情緒調節能力、急迫性格等改善狀況。亦參考教室衡鑑評分系統(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使用觀察法評估課堂氣氛、教師是否對學生需求有高敏感度、能否以以正向態度給予回饋、提供教學支持(從觀念講解至有效給予課堂回應的品質)、學生客觀行為表現及主動參與度(成績、出席率)等。

本計畫執行者Jennings (2016)表示:「現今老師們都沒準備好面對教室內學生的高社會和情緒性需求。備課已消耗大量腦力,此時還得應付不願遵守常規聽課的孩子,難免因心神耗盡,無法設身處地同理學生違規緣由,而以反射性偏見或懲罰作回應。」此時,低情緒控管能力不但無法根絕核心問題,更因誤解造成師生關係交惡。本實驗從介入至評估完成共歷時兩年,實驗和控制組在班級表現評分上已有顯著差異,顯示教師和氣傾聽模式在教學上擁有潛在助力,研究將繼續長期追蹤,觀察學生整體課業表現能否維持下去,並延伸出符合特教學生們需求而給特教師設計的認知輔導課。

師生互動是一種微妙的動態平衡,事實上當一方適當提升包容度,另一方即可感受到善意並降低反抗和戒心,共創雙贏的溝通橋樑。不僅學生在學習道路上需要支持,老師也需要適當尋求抒發管道避免職業倦怠(又稱專業枯竭,Burnout)(Sterling,2015)。建議方式包括和在公私上和同事皆擁有良好聯繫、合作和諮詢的機會;持續精進專業學習的機會,不墨守傳統教師常規與形象;尋求教學上挑戰(教導特殊學生),從中獲取經驗,認清自我強項;以及向外更廣大的地區聲援(如:線上實況會議等)尋求改變。Sterling(2015)於文中強調,解決方法途徑乍看多從日常簡易步驟即可介入,但如從改變小事就能有效協助維持教學熱情,教師似乎也無需消極認定唯地區政府計畫性大改革才能拯救心力交瘁的工作狀況了。

譯稿人:鄧政筠

資料來源:

  1. Jennings,P.A.,Frank,J.L.,Snowberg,K.E.,Coccia,M.A.,& Greenberg,M.T.(2013). Improving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s by Cultivating Awareness and Resilience in Education (CARE):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8(4),374. McNeil,E.,(May 2,2016.)“Study: Teacher Stress Reduction Leads to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Eduction week. Retrieved from,http://blogs.edweek.org/
  2. Sterling,S.,(December 2, 2015)“Extinguishing a Burnout:Actionable Ideas to Keep Teachers Engaged in Their Careers”Eduction week.Retrieved from,http://www.edweek.org/

美研究:教師抗壓訓練可助改善教學成效 | 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