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面需要瀏覽器支持(啟用)JavaScript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目前位置

美國教育週報探討道德教育如何教

美國教育週報探討道德教育如何教

提供日期:104年3月

國家:美國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道德如何教?誰能來教?根據甚麼立足點來教?這是教育歷史上恆久的大哉問。美國教育週報(Education Week)本(2015)年三月二日的一篇評論(Dell’Antonia, 2015)即引述哲學教授 Justin McBrayer(2015)對於當今教師教導孩子道德觀念的問題之看法,探討教師自身因個人因素和許多難以避免的先入為主立場是否對學生分辨是非觀念知學習有所影響,以及思考因應之道。

      文中指出,就連在美國各州共同核心標準(Common Core)對於事實(Fact)和觀點(Opinion) 定義上也充滿歧異:前者據小學二年級課本上寫法為「對欲了解對象的某項可經測試或證明為正確的事物」; 至於後者則指「某人怎麼想感覺或相信的東西」。若一句話只能是事實或觀點擇一,根據前文定義,世間所有認定的價值觀都只能算推論。舉例來說「人生而平等」到「未成年飲酒是不對的行為」、「抄襲作業/在校罵髒話是不對的行為」、「吃素比吃肉者健康」這些全是推論範圍內言論。教育如果迫使兒童同時接受矛盾觀點並被告知這世間沒有道德事實,如何能養成學生的正確道德觀?這不禁讓教育人員深思一個問題:怎樣的教育方式更接近理想的民主教育?直接告知?或提供判斷思考?前者可能只是輸入片面觀點的價值觀,教育還是應該讓學生去花時間深思和驗證何等道德論證更接近事實。顯然,我們還是有足夠理由證明學校有道德教育的義務性,許多孩子是到了學校才開闊眼界,學習到和從前家中認知迥異的「事實」,如吃素或對同性戀的看法等,雖然教師在教學時必然也會在某種程度地表達自我觀點而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但其實真正會造成對學生觀念顯著影響的通常是絕大多數人所熱絡擁戴的所謂「事實」,這個時候學校的角色應該提供學生更寬廣的空間去思維、討論與批判。

      美國教育週報的報導認為,雖然學校並非像McBrayer所說的那樣因為注入學生先入為主的觀點而影響學生道德學習,但是該評論也主張教師應該盡量避免灌輸,而是應該引導養成學生思考的能力,教師應該教的是一種態度,一種不應輕易接受任何論點的態度,學生被教導去接受挑戰、去質疑的勇氣,有意識地處理訊息輸入,如此一來,無論老師甚至家庭的自身立場為何,孩子都不會是被動遭驅趕的羊群,而是能夠握有自主性地去選擇、判斷。亦即,道德要教,但是不應只是陳述範例或注入觀點,而是應營造開放討論空間,從聽取學生想法、發展其認知理解,並養成開放尊重、自主判斷的態度與能力。

譯稿人:鄧政筠 Charlotte Teng

美國教育週報探討道德教育如何教 | 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