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遺症 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亮紅燈
疫情後遺症 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亮紅燈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美國各大城市疫情雖然好轉,但疫情帶來的後遺症也逐漸顯露,兒童與青少年雖然感染比率較低,但因學校停課、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讓他們不同程度出現被社會孤立、課外活動缺乏等問題;紐約史泰登島利士滿大學醫學中心 (RUMC)指出,當地 8歲至 18歲青少年心理健康已亮起紅燈。
紐約史泰登島利士滿大學醫學中心行為健康服務助理副總裁皮德洛 (Joanne Pietro)表示,疫情後需要心理治療的兒童從數量、病情嚴重程度都出現明顯上升,尤其是 8歲到 18歲的青少年自殺率增加了28%,而且轉院至該醫院的大部分為新患者。
根據該醫院統計,疫情期間出現自殺或者自殘的青少年增加了20%,有殺人或傷害他人想法的青少年增長了 10%,需要服心理治療藥物的青少年也成倍增長;該醫院的幼兒心理健康總監庫柏 (Jane Cooper)表示,青少年通常需要 確保穩定的生活結構來維持心理健康,當這種結構被疫情破壞,且需適應新的環境結構,例如保持疏遠社交距離等,就會容易出現焦慮、強迫甚至攻擊行為。
專家強調該問題並非紐約史泰登島獨有,而是普遍出現,不久前科羅拉多州也因為當地兒童醫院對於心理健康需求增加了 90%,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令人擔憂的是,當地每周都出現三到四例自殺以及自殺未遂案件。
皮德洛表示,家長及時意識到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病症狀,以及尋求治療尤為重要,呼籲家長在日常照顧孩子生活中,如果發現孩子的行為模式和睡眠出現變化,要予以重視,積極與孩子保持溝通與交流 ,並定期評估孩子的狀態;多詢問孩子情緒是否出現悲傷、焦慮或憤怒,如果問題沒有好轉或難以解決,應該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撰稿人/譯稿人: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資料來源:世界日報 2021年 6月 2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