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空間」: 在達特茅斯安全成長,勇敢踏出舒適圈(一)
「勇敢空間」: 在達特茅斯安全成長,勇敢踏出舒適圈(一)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
達特茅斯學院校長Sian Leah Beilock 博士到訪科羅拉多州的白楊思想節(Aspen Ideas Festival)時,正處於個人的事業巔峰。
達特茅斯在近年來的大學抗議熱潮中似乎保持著一種「平靜」,既沒有關乎存亡的聽證,也沒有對Beilock領導能力的質疑。教育部長Miguel Cardona在2024年1月探訪達特茅斯時曾表示:「這正是全國所需要看到的典範」。他對特別肯定了Beilock在10月7日以色列-加薩走廊衝突爆發後,仍能用「文明」的方式引導校園度過難關。
在白楊思想節上,Beilock獲得了熱烈的迴響。事實上,《猶太內幕》(Jewish Insider)也注意到,Beilock 成功避免了校園在10月7日之後或2024年春季陷入混亂,這使得「達特茅斯成為常春藤盟校中唯一沒有因為校園反猶太主義或伊斯蘭恐懼症等問題而面臨聯邦民權單位調查的學校」,因此,該媒體稱呼達特茅斯為「無毒常春藤」,認為該校在處理敏感議題上有著卓越的表現。
在白楊思想節會議上,Beilock 大方分享了她在「審查逐漸嚴厲的時代」裡,管理精英學院的方法。她強調:「我們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抗議是重要的言論自由形式;但為了某種意識形態佔據公共空間宣揚單一的意識形態,並排除不同立場,就是侵犯他人自由發言的權利。這違背了校園的學術使命。」
新學年開始前,Beilock 在《大西洋月刊》發表了一篇文章〈拯救大學理念〉(Saving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她引用1950年代心理學家 Solomon Asch 的研究,強調「社會一制性具有巨大的力量,但只需要一個有見識的反對聲音,就能打破墨守成規的態度」。她表達的他所追求的角色,也希望在充滿年輕人的校園裡,培養出這種思考模式。
但並非所有人都對 Beilock 的作風買單,在她出席白楊思想節的前幾週,他曾下令逮捕校園65名學生,文理學院教職員亦向她提出正式譴責。費德勒在達特茅斯的演講期間,也有一群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者中途離席。大一新生Eli Moyse更在《達特茅斯報》撰文批評:「Beilock在5月1日召集執法人員強制清理校園抗議不僅冷酷無情,也證明Beilock 迷戀進步的自我形象」。在反對者眼中,Beilock除了擅長公關之外並無建樹,同時更以文明的討論掩飾了專制傾向,並以對知識的擁抱拒絕了對巴勒斯坦苦難的理解。
儘管如此,達特茅斯還是相對平和。有人將此歸因於該校比其他常春藤盟校更為保守,但這也與Beilock本人有關,因為她對於年輕人心理健康的關注確實與眾不同。Beilock 在9月底上任時,是達特茅斯近 300 年以來首位女性校長,48 歲的她也是目前常春藤中最年輕的校長(大多數校長都年屆60)。擔任校長前,她是研究壓力下的情緒反應的神經科學家。
她在就職演說所表達的願景,是打造促進年輕人思想成長,避免學生落入壓力絕望等負面漩渦的校園環境。她認為這是可以實踐的目標,但目前許多大學還無法充分落實。她在就職演說中強調:「我們能為學生與教職員提供的最重要服務,就是支持他們身心健康」,而心理健康也是她在校園內的首要任務。
事實上,許多美國頂尖大學近年來都面臨學生自殺問題。普林斯頓在2015至2022年間就有6名學生自殺;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耶魯甚至強迫有自殺傾向的學生退學;達特茅斯也在疫情期間也失去了4名學生。「在達特茅斯的歷史上,何時有這麼多的學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去世,卻幾乎沒有任何反應」?《達特茅斯報》的專欄作家質疑。
Beilock在位於 Parkhurst Hall的辦公室接受訪問時說:「統計數據可以清楚看到,年輕人的心理健康持續惡化,新冠肺炎只是加劇了這個情況,但並非真正的起因」。達特茅斯幸福學專家David Blanchflower認為,這種趨勢始於上世紀中期,並且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有關。
Beilock對校園的願景是:她希望學生能先在健康、安全的狀態下成長,然後勇敢踏出舒適圈進行「艱難但必要」的對話。她想打造達特茅斯的「勇敢空間」,讓參與者對自己的觀點充滿信心但也願意開放交流,進行著艱難的對話,而非對抗;也讓勇敢空間成為達特茅斯的標誌。
「勇敢空間」的想法源自2013年兩位進步教育者的理論:他們觀察到許多社會正義抗議者往往陷入自我防衛或逃避的「防禦性傾向」,對於挑戰採取忽視、偏離或退縮的態度;但「勇敢空間」則鼓勵人們在文明對話中挑戰彼此,接受令人不悅的意見交換,而不是停留在舒適圈中擁抱「安全的幻覺」。
然而,就在她力倡「勇敢空間」之際,中東情勢惡化。10月7日,以色列與加沙的衝突爆發後,美國多所高校立即捲入校園抗議浪潮。相較之下,達特茅斯似乎成功「維持平靜」。後來,幾家大型媒體報導了「達特茅斯如何保持冷靜」,包括 CBS《60分鐘》也曾前往訪問,形容此處比暴力衝突更珍貴的是「真正的理性對話」。
兩個月後當抗議活動再次發生時,雖然有人批評Beilock的反應過於強硬,然而她成功避開了常春藤盟校其他校長所面臨的困境。本學年開始時,常春藤盟校中共有6位女性校長,但到了學年結束時僅剩3位。8月,哥倫比亞大學校長Minouche Shafik辭職返回倫敦,她的職位由Katrina Armstrong臨時接任。因此在本學年開始時,只剩2位還擔任校長一職:達特茅斯的Beilock和布朗大學的Christina Paxson。
隨著中東局勢持續動盪不安,Beilock與其批評者之間的彼此對抗難以避免。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在其他校園聲勢漸漸高漲,哥倫比亞大學2024年初發生抗議者在該校具有象徵意義的Alma Mater雕像上潑灑紅漆的事件,抗議者更在公開聲明中呼籲「徹底瓦解大學體制和美國帝國主義」。與此同時,其他學校則開始對校園紮營和抗議行為採取更為嚴格的管制措施。
在這樣的背景下,Beilock提出打造一個充滿「勇敢空間」的校園環境,鼓勵抗議活動,同時要求這些活動必須嚴格遵守文明規範的構想,無疑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她如何在鼓勵自由表達和維護校園秩序之間取得平衡,正是她領導能力的重要試金石。
Beilock出生於加州柏克萊的猶太家庭,父母是律師,為她的名字來自BBC影集中飾演女權運動家的女演員。Beilock先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密西根州立大學攻讀心理學和運動學博士學位。32歲那年,她獲得在芝加哥大學的終身教職。她的導師是當時的校長Robert J. Zimmer。2014年,Zimmer曾發表「芝加哥聲明」,倡議保護並支持言論自由。他強調:「芝加哥大學承諾將堅持以下原則:我們絕對不會壓制各種辯論或討論,即使大學社群中部分甚至多數成員認為這些言論具有攻擊性、不聰明、不道德、甚至是錯誤的,我們也不壓制」。
在川普第一次當選總統、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和以巴衝突成為焦點前,Zimmer就已經發表了「芝加哥聲明」的宣言,這使得芝加哥大學成為理性論述的堡壘,而當時這種論述並未受到任何質疑。(當被問及當今高等教育的典範時,Beilock提到了已於2023年辭世的Zimmer)。
2016年,40歲的Beilock晉升為芝加哥大學副教務長,但隔年她便離開芝加哥大學轉至Barnard巴納德學院任職。她上任兩年後,一年級學生Tessa Majors在晨興公園散步時遭遇謀殺。幾週後,新冠病毒肆虐紐約。而當紐約逐漸走出疫情陰霾時,她也已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
Beilock在達特茅斯學院的首個重要舉措,是召集當時的醫學院外科院長、現任院長Vivek Murthy,以及6位前任院長,舉行一場關於心理健康的研討會,並由CNN的Sanjay Gupta醫生主持。她特別指出,Murthy博士所說「近距離相處能夠瓦解成見,消除隔閡與仇恨」讓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撰稿人/譯稿人:Alexander Nazaryan/蕭嫣
資料來源:New York Intelligencer, 2024年10月6日
A Different Kind of Ivy: Dartmouth president Sian Leah Beilock came in with fresh ideas about college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