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生命教育議題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摘錄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議題融入說明手冊 中華民國109年6月
4.10 生命教育
4.10.1基本理念
生命教育主張,「人才培育」應以「人的培育」為基礎。相較於人才的養成,人的培育毋寧更是教育之根本,徒具才能卻欠缺為人之素養者,其對社會、人群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比不具才能者更甚。在當今過度重視競爭與功效的世局中,尤其值得強調。生命教育探索生命的根本課題,包括人生目的與意義的探尋、美好價值的思辨與追求、自我的認識與提升、靈性的覺察與人格的統整,藉此引領學生在生命實踐上知行合一,追求幸福人生與至善境界,其實施乃全人教育理念得以落實之關鍵。
4.10.2 學習目標
- 培養探索生命根本課題的知能。
- 提升價值思辨的能力與情意。
- 增進知行合一的修養。
4.10.3 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的主軸,核心素養不以技能與知識為限,更須培養良好的生活態度與實踐能力,成就與發展每一個孩子的才能。達成這個目標的關鍵就在於思考如何在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軸在於對生命終極意義進行探索,對各種價值進行思辨,並轉化為實踐的動力。由此,生命教育的學習主題涵蓋了「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辨」與「靈性修養」等五大範疇。其實質內涵則以「人生三問」為核心,其中「人為何而活?」乃是對於人生終極關懷問題的思考,「人應如何生活?」則反映對於價值思辨的不斷淬煉,「如何能夠活出應活的生命?」是知行合一的問題,而知行合一則是靈性修養的目標。然而,探索人生三問需建基於良好的思考素養與對人的正確理解,因此「哲學思考」與「人學探索」為進行人生三問的基礎與方法。
◆整體說明
- 哲學思考:哲學思考是對思考進行理性反思,培養正確思考所需之知識、技能、情意與態度,以提升學生之思考素養。適切的思考素養引導學生覺察人我的偏見與成見,提升客觀公正、同理傾聽的能力,促進理性溝通與對話。
- 人學探索:人學探索是對於「人是什麼?」、「我是誰?」等問題進行探究,藉由人性論與自我觀的理解,肯定每一個人都不只是時空中具延展性的「物」或「客體」,而同時也是不能被物化或工具化的「主體」,從而建立個人尊嚴與尊重人我生命的適當態度。
- 終極關懷:人生不只有工作或生涯發展的問題,還有生命有無意義、如何面對生命的苦難與死亡、如何確立人生目標等更終極性的課題。終極關懷乃是整合生死、人生哲學與宗教的重要課題,讓學生能夠分辨快樂、幸福、道德與至善之間的關係,掌握人生的意義,建立生命的終極信念。
- 價值思辨:在科技高速發展的資訊、網路、媒體時代中,不僅道德與倫理問題日趨複雜,美感經驗與健康訊息也日益多元豐富,因此更需要具備討論這些議題的價值思辨能力,以釐清日常生活及公共事務中的價值迷思並尋求解決之道。
- 靈性修養:人有能力察覺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而生發超越的嚮往,「靈性」指的是人自我超越、追求真理、愛與被愛、企向永恆的精神特性。人的靈性因為追求意義、無限與神聖而有宗教向度,但它未必與特定宗教信仰相連。靈性修養不僅包括靈性自覺與發展,也包括人格修養與人格統整,使人的知、情、意、行整合,突破生命困境,達致幸福人生,追求至善理想。
◆各教育階段說明
請參考附件檔案表4.10.1表格的左欄,即「議題學習主題」;而表格的中間,希望學習者能逐步隨教育階段而擴展,因此規劃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國民中學、高級中等學校)相應的議題實質內涵。
◆融入領域/科目的說明
- 建議融入之領域/科目:生命教育議題為十二年國教總綱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宜以不同程度與各種策略融入所有領域,如語文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社會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科技領域與藝術領域等。
- 融入原則說明:依據各教育階段的課程需求,研發相關議題課程、教材及教學模式,鼓勵學校教師將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辨及靈性修養等融入課程,達成具備自我察覺、尊重他人、豐富生命的生命教育目標。
- 例舉
(1)語文領域:透過「文本表述」學習內容中的記敘、抒情文本,可融入人學探索、終極關懷與靈性修養,在說明文本、議論文本的學習內容中可以融入哲學思考、價值思辨。在「文化內涵」的學習內容,尤其在社群文化、精神文化等相關主題,可融入價值思辨、終極關懷與靈性修養等適齡適性之主題。
(2)健康與體育領域:健康促進與適當之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等息息相關,全人健康則還包含一個人的「身心靈」以及各種關係之整全發展(holistic development)。然而,何謂適當之飲食與運動?什麼又是身心靈的整全發展?這些都是需要透過價值思辨與批判思考去探索的課題,也是健康與體育領域應融入生命教育的地方。此外,舉凡「生長、發育、老化與死亡」、「群體健康與運動參與」、「個人衛生與性教育」、「身心健康與疾病預防」等主題均可融入終極關懷、人學探索、性愛婚姻倫理以及靈性修養的內涵。
(3)社會領域:社會領域的歷史涉及史觀詮釋問題,公民則可能涉及許多爭議性的公共議題,均為融入哲學思考進行反思的適當範疇。
(4)綜合活動領域:在規劃課程時,若涉及探索自我觀、人性觀與生命意義,友善的互動知能與態度,提升生活品質,展現生活美感,以及尊重多元文化等課程目標時,可融入生命教育中對於自我、意義的探索與相關主題,提升幸福感與反思生命議題對自己的重要性。
(5)科技領域: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對個人及人類全體之生活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其倫理意涵應予重視。無論資訊倫理、網路倫理、媒體倫理、生命倫理等與科技研發或運用相關之倫理議題均應融入本領域之教學與課程設計。
(6)藝術領域:藝術活動之參與,可融入生命教育的價值思辨與終極關懷主題,以提升生活美感與生命價值。以藝術實踐解決問題或探索藝術活動中的社會議題,亦可融入哲學思考之主題。藝術實踐融入人學探索和靈性修養主題,也能成為理解他人感受,培養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能力的時機。融入價值思辨的主題,則能在關懷在地及全球藝術時,理解與包容文化多元與差異。
檔案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dE5_vCdVtKEp4PS2k822sgjIpNL_6dF-/view?usp=drive_link